banner
改革開放四十年拖拉機與谷物聯合收獲機發生了哪些巨變
2018-12-21
作者:
瀏覽量:
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保障和主力軍,是提高生產效率和減輕農民勞動強度的重要工具,是農業科技轉化的重要載體。農業機械化是用機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,農業機械化程度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。2018年是自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四十個年頭,這四十年的變化中包含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經濟、文化、教育、對外開放等等。那么這四十年我國農機工業發生了哪些變化?拖拉機和?物聯合收獲機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?我們一起來看看吧。
拖拉機發展歷程
一、市場導入階段
1978?1986年為市場導入階段,這一時期正值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。1978年,我國小四輪拖拉機產量44萬臺,1986年達到78萬臺,年均增長12.7%。東方紅小四輪拖拉機就是這一時期行業產品結構調整的經典代表。
二、平穩發展階段
1987?2003年為平穩發展階段,這一時期,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,形成了國有企業、民營企業、外資企業的多元化產業結構,為我國拖拉機行業的快速發展積累了經驗,創造了積極條件。這一時期,包括輪式拖拉機、履帶式拖拉機和手扶拖拉機在內的我國拖拉機行業,產銷量先后于1987年、1996年分別跨上100萬臺、200萬臺的平臺。
三、快速發展階段
2004?2013年為快速發展階段,這一時期,中央高度重視“三農”工作,陸續實施了一系列政策,包括連續15年發布了以“三農”為主題的中央1號文件等,有力地推動了拖拉機工業快速發展。這個時期,國內大中拖的產銷量從2004年的10萬臺,躍升至2013年的37萬臺。
四、調整轉型階段
2014年至今為調整轉型階段,這一時期,拖拉機工業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,主營業務收入由兩位數增長回落至個位數增長。在此階段,受用戶需求升級的引導,農機產品向大功率、高效、節能、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要求更為明顯,產品結構優化調整、行業發展轉型升級處于關鍵時期。
谷物聯合收獲機發展歷程
一、仿制階段
改革開放初期,我國的收獲機械行業基礎非常薄弱。1980年之前,我國的聯合收獲機發展主要以仿制仿制國外機型為主,代表機型有GT-4.9型牽引式聯合收割機,北京-2型、豐收-3型、東風-5型自走式聯合收割機等。而具有影響力的聯合收割機廠家,分別為開封聯合收割機廠、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、新疆聯合收割機廠、和四平聯合收割機廠,它們被并稱為四大聯合收割機廠。
二、技術引進
20世紀80年代開始,為了引進世界先進技術,中國開始探索合資之路。在國家有關部門的主導下,積極開展了先進技術和先進產品的引進工作。這一時期大的引進項目包括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、開封聯合收割機廠引起約翰迪爾1000系列收獲機技術;四平聯合收割機廠從東德引進E512/E514型聯合收割機技術;開封聯合收割機廠與德國克拉斯公司合作開發KC070型履帶式橫軸流水稻聯合收割機。這一階段是我國聯合收割機迅速發展的時期,這一時期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具有啟示意義。
三、自走式切橫軸流技術出現
20世紀90年代,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我國裝備制造業科研生產基地的逐步完善。我國設計研究聯合收割機的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和提高,逐步具備了獨立設計開發新產品的能力。創造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,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產品為,中國農機院分別、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和新疆聯合收割機廠合作研制,推出的佳木斯3060和新疆2號兩種自走式切橫軸谷物聯合收割機。
與此同時這一時期,雷沃、金億等一批優秀的農機企業進入農機裝備生產行業。
四、產品功能與技術全面升級
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,到2013年,谷物聯合收獲機在技術、性能、質量上已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,在某些方面已經達到世界水平。產品功能與技術實現了全?升級,以喂入量為代表,普遍從2kg/s升級到5、6kg/s;另外,作業性能、產品質量、智能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。
五、全功能谷物收獲機
2016年以后,我國的收獲機械行業已經成為充滿活力、蓬勃發展的行業。農機裝備開始向高效智能、舒適便捷、節約可靠等方向發展。生產廠家開始推出高端全功能谷物收獲機械,引領行業邁入“高效高收益”時代。收獲機脫粒分離形式出現了多樣化,有橫軸流(喂入量4~8kg/s)、縱軸流(喂入量8~10kg/s)及鍵式逐稿器等。
時光荏苒,改革開放40年來,中國農機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,領域不斷拓寬,力度不斷加大,質量不斷提升,取得了巨大成就。尤其是經過“黃金十年”的發展,我國農機工業生產總值、利潤總額等指標連續多年增幅在20%以上,拖拉機、聯合收割機等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。